ͼƬ 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础_ballbet贝博app下载_滚球体育官网-手机版|直播

ballbet贝博app下载_滚球体育官网-手机版|直播

当前位置:主页 > 毕业论文 > 政治 > 社会主义 > >

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础

来源::未知 | 作者:ballbet贝博app下载_滚球体育官网-手机版|直播 | 本文已影响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我们党深刻总结历史经验教训,科学分析国内外形势,准确把握党所处的历史方位提出的重大战略任务。这一重大战略任务不是凭空提出的,而是建立在一定的思想理论基础、政治基础、经济基础和社会基础之上的,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特征和内在要求,反映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共同愿望。
一、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思想理论基础
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反映了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规律,为我们指明了实现美好社会理想的正确途径,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奠定了理论基础。在长期的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践中,我们党三代中央领导集体为建设社会主义进行了不懈探索,毛泽东同志科学地分析了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在马克思主义思想史上第一次提出了关于社会主义矛盾的理论,为正确处理我国两类不同性质的矛盾、加强社会建设提供了方法。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邓小平同志认真总结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和教训,在社会建设的实践上积极探索,理论上不断创新,科学地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创立了社会主义本质论。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准确把握、认真分析我国社会生活发生的重大变化,进一步回答了“什么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问题。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在社会主义社会建设理论上取得的成果,丰富了马克思主义科学社会主义理论,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又一理论基础。
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把马克思主义关于未来和谐社会的思想与我国当代社会实际相结合,第一次把社会和谐提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本质属性的高度,确立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大战略思想,明确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重大意义,阐明了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特征,提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原则和主要任务,系统回答了建设什么样的社会、怎样建设社会的问题,丰富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
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政治基础
我们党从诞生之日起就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作为自己的根本宗旨和行为准则,始终坚持人民的利益高于一切,党所进行的一切奋斗,都是为了建设一个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美好社会,党所制定的路线、纲领、方针和政策,都是为了不断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全国各族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尽管我们党也走过一些弯路,但由于我们党能够总结经验,汲取教训,探索创新,始终确保了人民群众的历史主体地位,顺应了社会发展规律,依然赢得了人民群众的信任和支持,这是我们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政治保证。
我们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同时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这一定位增强了党的阶级基础,扩大了党的群众基础,确保了党的先进性。
十六大以后,我们党进一步推进政治体制改革,规范党委与人大、政府、政协以及各人民团体的关系,不断改革和完善党的执政方式,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坚持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相联系,坚持党的领导、人民民主、依法治国相统一,坚持以德治国和依法治国相结合,坚决惩治腐败,密切党与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民主法制建设进一步加强,推动了党内民主和人民民主互动,使我们党保持了勃勃生机。民主法治既是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和重要特征,也是和谐社会建设的重要政治基础和政治保证。
三、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经济基础

社会要和谐,首先要发展。社会的发展首先决定于经济的发展,经济的发展必然推动整个社会的发展,这是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根本任务,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逐步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并且为此而改革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中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方面和环节。我们党执政后对认识这个规律进行了艰辛的不懈的探索,直到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们党才提出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理论,并认识到这一阶段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力之间的矛盾,才弄清了社会主义社会的本质,才确立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基本路线,唱响了发展这个主旋律。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生产力水平不断提高,综合国力不断增强,人民生活水平大幅度跃升。我国保持了年均9%以上的高速增长,1998年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就达到 800美元,实现了两步走的战略目标,2002年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达到1000美元,总体上实现了小康。经济的发展为我国构建和谐社会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我们虽然具备了一定的物质基础,但是,要实现构建和谐社会的任务,我们必须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保持经济持续快速协调健康发展,创造更丰富的社会物质财富,使国家的整体实力不断增强,使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要坚持统筹兼顾,努力建立健全保障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体制机制,实现经济社会又快又好地发展,不断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坚实的物质基础。
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社会基础
改革开放以后,我们党在致力经济建设的同时,也十分重视社会建设。邓小平提出:“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江泽民也强调:“社会主义社会是全面发展、全面进步的社会。”“既促进经济的发展,又促进社会的全面进步,这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胡锦涛总书记提出了“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的重要论断。在这些理论的指导下,我国社会建设的实践不断推进,社会建设的基础不断加强。
在建立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条件下,我们党确立了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经济成分共同发展的经济制度,在分配上,坚持了“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制度,在效率与公平的关系上,坚持了“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原则,同时,通过建立健全社会保险、社会救助、社会福利和慈善事业相衔接的社会保障体系,促进教育、就业、医疗、住房等资源的合理共享,逐步缩小城乡、区域发展差距和部分社会成员之间的收入差距。党的十六大明确指出,在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出现的新的社会阶层,都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者,要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极大地调动了人民创业的积极性。
十六届六中全会后,党中央坚持以人为本,高度关注民情民生,制定了一系列爱民惠民政策,得到了社会各阶层的拥护。我们坚信,只要我们认真贯彻十六届六中全会精神,不断巩固和发展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础,就一定能够实现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伟大历史任务


ballbet贝博app下载_滚球体育官网-手机版|直播

随机阅读TODAY'S FOCUS